2007-08-27

论平等zz

一般说, 平等大致有三种. 起点的平等, 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 起点的不平等是大家共知的: 有人出自名门, 有人天赋异秉. 就算生理上, 也有黑发金发高大矮小之分. 因此, 起点的不平等是内在的, 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消除的. 过程的不平等是右派极力消除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 所谓的人生而平等, 主要就是讲的过程平等. 比如说, 两个人竞争一个目标, 不应当因为暗箱操作而让一个人遭受不公平. 或者说因为机会不平等, 一个人获得了比另一个更加多的机会, 从而造成最后结果不一样, 这也就是自由市场和鼓励竞争理论. 结果不平等是左派极力消除的, 左派认为, 分配制度应当给富人征收比较高的税收, 从而补贴竞争失败的穷人. 这个算是国家福利理论. 应该说, 当前所有国家, 基本上都是左右糅和, 既保护竞争和竞争所得, 也兼顾社会财产的二次分配. 同时, 通过征收高额遗产税, 消除世袭政治资本, 来部分消除起点不平等.

而在当今中国, 因为 20年来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下子从表面的结果平等跳跃到市场经济, 左派突然发现, 没了市场. 因为人人都在讲按劳分配, 讲私有财产的合法保护, 讲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似乎整个社会都在按着经济自由主义的设计在发展. 人们不禁要问, 左派经济学家干什么去了? 照我看, 左派经济学家是暂时在右派阵营推动过程和机会平等了.

20多年改革, 现在回过头来看, 是伪平等逐渐瓦解, 各方面不平等逐渐暴露的过程. 80年代初期出现了官倒, 然后一直就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到处有钱权交易. 90年代初期, 一些民营企业一直享受不到外资企业待遇; 90年代后期, 国家资产被少数人收购, 职工下岗. 可以说, 现今的中国, 在过程平等方面欠缺太多了. 这20年, 从体制到政策, 都极大程度的释放了生产力, 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在社会各处存在. 因此, 激进的左派一直反对物权法, 认为很多非法所得将会被法律保护. 而据我观察, 右派和新兴的中产阶级, 民营业主, 一直在积极推动物权法, 因为物权法代表过程平等所得能够被保护. 如果没有法律保护物权, 过程平等就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右派想通过肯定现有状态来保护过程所得, 并通过这个法律保证以后的过程平等. 而左派则从原来关心分配平等, 转而更加关心过程实质上不平等, 因此左派经济学家实际上是在帮助右派完成过程平等.

就我个人对历史的观察, 右派的改革往往都需要左派完成才能彻底. 比方说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城市手工业者(左派)的参与使得法国没有出现君主立宪而是共和制. 而明治维新因为右派 倡导而显得不够彻底. 中国近代的革命也是, 国民党推翻军阀, 以及毛泽东所说的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 因为左派是带着”阴谋”参与右派改革的. 右派是妥协的保守的, 因此最后达成的改革, 往往是进步但权宜的. 而左派总是想着下一步的动作, 并通过统一战线来达到这个目的. (关于统一战线思想, 各国左派政党都在使用). 因此左派达到的结果, 是激进的较为彻底的.

在构建社会平等这件事情上, 我觉得右派在做一件好事. 如果非要在社会过程不平等和社会结果不平等两者之间选取一个最先解决, 我觉得现实的左派应当会选择先解决社会过程不平等. 举个例子, 假设洪灾到来, 国家是多发赈灾款和社会保障, 还是杜绝发放中的人为贪污? 就当前而言, 中央政府在处理下一级事务上, 还是比较重视公平的. 因为整个社会的市场化,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措施越来越注意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 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 是要保证二次分配过程的公平, 以及政府倡导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和谐. 只有达到右派所说的机会公平和法律保护的过程公平, 才能真正有实现民主和谐的基础. 好比物质资产没有极大丰富之前的共产主义只是谎言一样, 过程和机会不公平之前的结果公平, 只会越来越让左派无法立足.

百合上帖子里面说:

我是一个享受不到公平的冷落人, 但我心依然很坦然。我会努力, 但我不会去跟着指责正享受着的不公平因为有一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也会成为一个享受着不公平的人, 或许, 我也会让我的子女,去理所当然的享受属于他们的不公平。这个社会,奋斗才是王道!!!!

这个是一个经典的美国梦版本, 可惜如果没人主张平等机会以便让你能够通过奋斗胜出, 并且奋斗所得能够得到保护,如果没人主张平等的社会福利让你能有一个好的起点, 不要担心奋斗失败后的社会保障, 一个人就算奋斗一生, 也和做个小蜜蜂养蜂王没区别.

西方(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未必是最好的, 只是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借鉴学习. 对于起点的公平, 美国一直极力强调政治正确, 刻意淡化性别, 种族, 智力, 体力, 身体健康程度等差别, 不少部门都声明每个人拥有均等的被雇佣权利. 通过高额遗产税, 和整个社会文化对出身寒门的成功人士的推崇和鼓励, 使得出身公平被有意识的模糊和淡化. 过程公平方面美国做得比中国要好太多了, 民主和透明的政府, 言论的自由, 对市场和竞争的鼓励以及保护, 各种各样保护私人权益的法律, 都在保护着想有美国梦的人, 能够通过奋斗实现美国梦. 显然这不是完美的, 不过算是比较值得学习的. 至于社会福利, 论公平比不上朝鲜, 论福利水平比不上北欧. 不过论福利水平, 比朝鲜好太多了. 民主党(左派)也一直在推进医疗等方面的改革, 有些经验, 是有价值的.

2007-08-17

设计感觉zz

在软件开发领域,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天资,对一个开发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拥有“天资”的开发人员,能写出十分优秀的代码,能解决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还能深刻的影响软件项目的开发,只要是好的设计,他们就发现。他们能一眼看出,某一段代码,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出的,还是毫无目的编码的结果。



或许这里使用的“天资”一词并不恰当,更为恰当的应该是“经验”。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往往拥有这种莫可名状的“设计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一定所有开发者都具有。我真的无法了解,所谓的”设计感觉“,究竟是开发者与生俱来的,还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不过我想, ”设计感觉“多少和个人特质有点关系。



很久以前,我曾读到一本名为“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书。作者Betty Edwards在书中写到:艺术家们以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换言之,他们以有助于自己艺术创造的方式来观察事物。如果我们能以艺术家的方式去观察、去感知,那么我们将成为一个更富艺术气质的人。



我记得书中的一个实践题目是:拍摄一张面部的特写,然后将其颠倒后画出来。这招很管用,在观察颠倒的相片时,我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画面中的曲线和棱角,我们才能够清晰的看到人脸的形状的肌理。但是,如果相片并未颠倒,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人脸,和平时看到的并无二样,而且我们真实看到的画面与大脑中的画面之间的差异,会使得我们产生困惑。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未颠倒的相片时,我们潜意识的会在脑海中产生类似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个人脸,它是椭圆形的,那么我就先画一个椭圆形;头发是长而细的,那么我就画一些线条。”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感知事物所得到的画面,往往是扭曲的。



我在阅读“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艺术创作和软件开发,是否有一定的相通性?也许富有经验的设计者观察事物的角度真的是与众不同。



几年前,Malcolm Gladwell写的一本名为“Blink”的书,让我想到了这些。书中他提出,人类的许多认知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瞬间发生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专家们的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中看到。他们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这个答案究竟是如何得来的。



专家们当然也会犯错误,不过我想,某一领域内的专家看待问题的角度,确是十分有学习价值的;而且,如果我们接受“只要不断的观察某个事物,或不断的思考某个问题,就能得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论断,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设计学习(design learning)迁移至一条不同的途径。我们可以尝试教授“设计感觉”,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教会人们如何鉴别一个设计的好坏,就像这样:这段代码很棒……那代码糟糕透了……这段代码很棒……那代码糟糕透了。我们不断的讲解一个又一个例子,直到人们对优秀代码的本质心神领会了为止。



我并不奢望这类培训能够代替正规而完整的教育,能够选修上一些正规的课程是很难得的。设计是一门精深的技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长年累月的、大量的代码实践。然而,我遇到的许多开发者,绝大部分甚至从未接触过真正卓越的代码。